在通常印象中,明朝水师很早就跨入火药时代。尽管缺乏同等级对手,几乎没多少具体作战需求,依然为主要战船配置原始火铳、火药箭矢等先进装备。直至近代殖民者来临配资交流,才通过对比意识到科技发展滞后。
然而,只要仔细翻看早期西方来客的笔记,就容易觉得上述描绘并不准确。甚至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,大部分战舰上的火器皆为临时调用,而非日常的刚需配置。
屯门之战前后明朝水师都给人留下火力不足印象
例如《库托亚洲旬年史》,一本成书于16世纪的归纳性材料。其中有不少葡萄牙人初访中国的见闻,包括1521年的屯门之战。有意思的是,那些亲历者面对同一支水师舰队,竟然给出前后矛盾的观察结论:
1519年8月,安德拉德率领船队由北大年开往广州。在珠江下游遇到12艘水师巡逻战舰,这也是西方人首次窥见明朝的军事力量。由于天色已晚,他下令各船船长将炮火准备好,随时准备应战。若华人欲挑起战事的话,我们的人可以还击。但最好使我们的人无此念头,没有他的命令不得开战,
第二天,因为海面平静、一路顺风。他们以此队列,径直向前往贸易岛。华人已将甲板准备好、支起船楼,分成两队将他们包围起来。安德拉德见已陷包围之中,用铁铳小放几枪,欲试来人有无动武之念或抱着和平目的。对方未以火力作答,反而整天悬旗、奏鸣喇叭,发出各种友好讯号。
明朝舰船在近距离内都不敢开火还击
最终,双方兵戎相见。但明朝舰船的火力依然表现贫弱,或者说是聊胜于无:
海道向我们发起进攻(50艘船)。上帝保佑,他被我们的炮火轻微打伤遁去。中方伤亡惨重,故未发动几次进攻,只是将我们团团围住。但因为地方狭窄,我们的5条船比他们大量的船还要有用,主要是我们的炮火压倒了他们。这样的局面持续了40天。
于是,他们下令所有人汇集至3艘船上,趁夜色突围。但海道早已监视他们,第二天清晨便向他们发起进攻。此次战役打得昏天黑地,烽烟四起。我们不宜登上华船,我们仅需要杀出一条航道逃生。华人亦不敢靠近我们,原因是此次进攻中,他们的许多船已中火燃烧。
长达40天的包围对峙 反而暴露出明军战舰缺乏火器
仅仅到1522年,参加西草湾之战的葡萄牙人就发现,明军火力有着显著增强:
他于1522年8月见到了中国岛屿,遇到了一支中国舰队。它严阵以待,准备夺取我们的船只。这一舰队船只众多,有大型中国式帆船,小桨船等。见状,末儿丁要求所有的船只做好战斗准备,但按照他的指示行事,尽量避免发生事端。华人早有准备,向我们的一字队阵冲来,在远处开枪、放箭。
两艘全副武装的小舟前往陆地。敌人见状,立即将30艘小艇及快艇排列作战阵式,向我们的小舟猛烈轰击。此事突如其来,将木桶、水罐丢弃在陆地上。登上小划子后,他十分艰难地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大帆船驶去,敌人一直尾随其至大帆船附近。敌船未靠近,因为我们的炮火开始射击。它们十分害怕,因为我们的火炮占优势,所以他们不敢与我们全面开战。
第二天,他与其他船长准备扬帆起航。华人见状,顿时冲将过来,摇旗呐喊,枪炮齐鸣,飞箭如雨。距他们较近的别都卢及迪奥戈顽强地以炮火还击。此时,迪奥戈的火药桶发生了爆炸,船上燃起了无法扑灭的大火。他的船炸飞了,沉入水底。
直到西草湾明朝水师才展现出判若两人的火力水平
公元1569-70年,葡萄牙传教士克鲁斯获准留居广州。后来将这段日子的见闻加以整理记录,成为流传至今的《中国志》。相比于前辈,以及后来的其他记录者,他是少数能利用和平时代,进行近距离观察的幸运儿。换句话说,他所见到的情况实际更符合日常情况,而非危机来临后的抱佛脚举动:
最大的船叫做容克(junk),那是战船,像加拉克。其中建有巨大的前甲板、很高大,也有后甲板,打起仗来可以制服敌人。因他们不用炮,打法只是聚集一起,接近敌船后登上它。
开始袭击时,他们投掷大量石灰弄瞎敌人的眼,然后既从船楼又从顶端,投射很多用硬木制成、头上燃烧的尖矛,那是当作标枪使用。他们还使用大量石头。同时他们首先要作的,是用他们的船攻破敌人的坚固工事,以便征服敌人,使敌人处于劣势,无所防卫。当他们能够接近,他们就进入高潮白刃战,使用长枪和佩在身上的宽刀。
其他的运货容克,不及战船高大,尽管其中有的也很大。所有这些船,前头使用两支桨。桨很大,每支需要4-5个人划,安在舷旁。他们熟练地划动,使船前进。而且他们出和进都大大依靠一道栅门,袭击敌人以攻入敌船。他们把这些桨叫做橹橹,在所有船上都使用橹橹,航行中从不用别的种类的桨。
克鲁斯见到明军战舰已是在隆庆晚期
读者看到这里,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:难道明朝水师有某种“舰炮分离制度”?只在重大战役中组合,平日则交由不同人看管维护?
事实上,这与明朝长期奉行的兵制脱不开关系。早在朱元璋时代,沿海各省驻军就被赋予“卫所—水寨—游哨”的三级官僚体系。其中,直接负责海防的水寨单位,标准在册兵力约2000人左右,但真正的水兵竟只有区区600!他们经常要负责操作6艘福船、8艘哨船和10艘快船,根本没多余人力进行作战。一旦遭遇重大状况,寨内的留守营兵都指望不上,必须让周期轮戍的卫所旗军登船协助。
明朝水师的真正战力来自轮戍水寨的卫所旗兵
正因如此,那些负责日常巡逻的战舰,往往人员偏少且装备缺乏。应付小股海盗、走私船只尚可,遭遇真正的大型编队就相当无力。除非有高阶官员授命,有内陆卫所兵进驻,武装水平才会有显著提升。
即便如此,仍然是以弓箭、火门枪为主,辅以少量碗口铳/盏口炮等原始轻炮。只能凭数量包围目标后,才有发挥真正效果的实力。
明朝水师的火器水平完全取决于陆军同僚
哪怕到倭寇肆虐的年代,有戚继光一类务实派将领主张增强火器,仍旧没能从根本上修改结构性问题。唯有无脑明粉,会在数百年后的网络中大声鼓噪,宣扬从不存在的所谓“前瞻性”与“先进性”......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